2006中国茶业大盘点系列之三--十大关键词(转贴《中国茶品牌》杂志的BLOG)

品牌

        2006年是业界公认的中国茶业品牌元年。全国各地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品牌投入空前高涨。从产品品质到VI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从风起云涌的广告传媒到企业包装的日渐规范与体系化,中国茶人的品牌观念更多地在以拿来主义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更多地把其他行业企业、品牌的成功经验拿到茶品牌的实验田里,开始了自己的品牌耕耘与收获。

        尽管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有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产生较大的建树,毕竟中国茶品牌已经在现代茶人群体中开始了意识萌生。但是,中国茶叶的品牌之路也正充满着坎坷。值得注意的几个倾向有:一是企业只知道注册一个自己的商标,并将其当作品牌来运作,却单单忽略了对自我品牌的防御和保护,往往最终自己费心费力炒作起来的品牌,轻而易举便被他人模仿或是借鉴了去;二是中国茶叶品牌仍是多而散、多而乱的初级阶段,往往在一地出产茶叶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却有几十甚至几百上千个不同的品牌,于是形成了名茶地理下“群魔乱舞”的现象,不仅品牌发展前景堪忧,消费者也莫衷一是;三是中国茶业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塑造与运作的经验,甚至于很多企业并不真正了解品牌的内涵,以致于迷失在了通往品牌的路上。

        中国茶叶要真正迈向成功的品牌之路,仍是任重而道远,路就在脚下,开车还是步行这是个问题。

 

QS

        茶叶生产、加工及分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对千百年来中国茶叶生产销售模式变革的重大事件,QS认证的实行也必将对茶叶流通带来深远的影响。尽管在2006年我们还没有真正看到这张生产准入证究竟具备怎样的影响力,甚至于在当下几近毫无用处,但是茶叶企业对这个许可的追捧却是有目共睹的。原因何在?QS认证代表着茶叶发展的大势,而茶行业走向规范是任人不能改变的必然趋势,而QS则是茶行业步入规范的催化剂。可以预见,在2007年,必将有大批无法取得QS认证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而一些企业迅速扩张、一些企业退出市场的洗牌情形,全都有赖于2006QS认证时铺下的基础。

        而站到一个更高的立场上来看,作为入口食品的茶叶,其关系到饮茶者的身家性命,万万大意不得。QS认证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规范,从而为更多人品饮到品质可靠、安全放心的茶品提供可能。而QS认证严格实施后,散装茶将大幅减少直至绝迹,通用包装市场将急剧萎缩,这都将带来茶业经销的深远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QS认证的实施与办理,对于茶叶加工销售企业来讲也是一种角力,有些企业还没起跑就先输了一大截。

 

全民普洱

        经历三五年的铺垫,2006年普洱茶在全国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春天,有人直言不讳地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民普洱”时代。普洱茶这个在几年前连名字都很少听到的茶类,如今已成为品茶者的新宠。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凡是有茶叶的地方,都有普洱的身影;凡是跟时尚沾点儿边的人,都喝起了普洱;凡是喝上普洱的人,过不了多久就都成了专家级的茶人……因此,我更赞同普洱茶是一个江湖。江湖中各色人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普洱更是如此,有文化的厚重却也有急攻近利弄虚作假的浅薄,有无味之味的正味老茶亦有以次充好稀奇古怪的劣品,有规规矩矩经营的客商也有投机取巧浑水摸鱼的奸商小贩。

        江湖注定要有门派的,普洱茶的也有很多流派。勐海系、边茶派、半道和尚,茶人圈子以出身为分类依据;乔木茶、台地茶、野放茶以原料为区分标准;生茶、熟茶、散茶、紧压茶用加工工艺来区别,各色标准成就了形形色色的圈子,各种流派做出了适合不同群体的茶叶口感。如同大哥带小弟一样,在普洱江湖里,每个流派都在广召门徒、自立门户。没有人会否认,2006年中国茶叶因普洱而精彩。

 

茶马古道

        流淌着历史与文明,马帮肩扛背驮的几条悠远的古道,当它的价值再度被人类发现时,文明的辉光再次照耀着那久远的文明。也许是现代社会太过暄嚣,也许是人类返璞归真的本能使然,茶马古道在2006年再度被推向了一个巅峰,没有人知道这个巅峰还能巅起多高,也没有人知道真正这些古道的价值,要么重走,要么寻踪,要么保护,要么开发,似乎这沉寂了近千年的古道,一旦来到我们面前,或是被我们唤醒,就会如同暴发户一般,让我们无所适从。茶马古道似乎在重复着这样的事情。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道印迹,茶马古道理当发挥出独特的人文价值。不仅因为他是劳动者血汗的像征,更是在落后世代文明,人类与天斗争留下的足迹,带着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而在古道化的深层,我们当汲取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非是商业文明下无聊的炒作。如果不能发现并发掘其真正内核的人文价值,还是不要打扰这古道的宁静与沉睡,等待那些有着真正智慧的人来唤醒它吧。

 

忽悠

        2006年,最不该成为热点的就是这个词语。自从本山大叔在央视春晚上隆重推出这词儿以后,它便广泛地传播了开来。借着茶叶消费的连年增长,尤其是普洱茶的俏销,这个词开始在茶叶界被广泛引用。百度一下“忽悠”与茶相关的内容,不难得到近万条返回数据。

未知的是神奇而令人神往的,可是,一旦神奇到了成为神话或是脱离常情太远,那便成了忽悠,精明的消费者在看到热心招呼、“毁人不倦”的布道讲解时,心里也不免犯起了谛诂:又在忽悠了。

 

茶富中国

        因茶而富,因富而茶。尽管不断地听到茶商抱怨卖茶不赚钱,可各地的茶叶市场内都停了不少业户自己购买的小轿车;都说卖茶不赚钱,以往的贫困县福建安溪如今已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刚刚兴起的普洱茶在演绎神话的同时也演绎着财富的传奇。炒作普洱者制造了一夜暴富的传奇,开厂制茶者得以迅速脱贫,可喜的是,茶叶生意的火爆也带来了茶农的收益增长,剧增的茶叶消费市场不仅加速了行业内的资金流动,也为茶农提供了长足的发展原动力。

        如今红火的茶叶市场,提供了适合于各类人等品饮的茶类,早已不是茉莉花茶一枝独秀、包打天下的行情。富裕的茶叶品类,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了有选择的生活更美好。越来越多“富”起来的小资平民,弃咖啡而饮茶,对茶的品级成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盛世则茶兴,茶富中国也自是所言非虚。

 

黑五类

        以普洱为代表的“黑茶”系开始在市场崭露头脚。随着普洱的流行,黑茶开始步入我们的视野:湖南黑茶(茯茶、康砖)、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这全新的黑五类,将会迅速在市场上展开角逐,尽管前面四种不可能像云南普洱茶那样迅速且广泛流行,但这股“黑风”如同风暴的气旋一样,正在形成,可以预知的是,以保健功能为主导的黑茶风将在2007年引起不小的市场震荡。

 

茶尚

        品茶时尚。这是一个人人感触颇深却尚未被提出来的词语。普洱的流行在一些地方,也已经侵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见面的问候成了“今天你普洱了吗”;现在丰裕而富足的生活,使得在一户家中,自品一壶功夫茶、独设一间茶室也并非难事,于是,茶具、茶室更多地侵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相对于人声吵闹的喝酒,这安静而谦和的品茶成为更多品位人士的首选。于是,茶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已经沿变为时尚的元素,成了时尚的组成部分,显然,这是令人欣喜和值得其盼的。

 

迷失

        尽管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但是茶商和全国茶楼的老板都分明处在了一种发展的高原期,他们已不能清楚地知道,下一步路往何处去?茶馆茶楼在麻将室、戏台之间徘徊,纯粹的茶楼不如私人组织的无我茶会更有人气,而以经营赢利为目的的这种文化消费场所,路在何方?中国茶馆再一次踏到了分水岭上。经历品牌创建的茶厂茶商,尚不能确定地知道品牌的出路在哪里,广告投入上四处出击却收效了了,当把大笔的纯利润转化为广告费之后,方才醒悟自己正迷失在了怎样迅速提升品牌。似乎,迷失正在成为茶行业的常态,而对于茶叶品牌发展研究的滞后正在形成新的研究课题:是时候把茶业作为一种商品而不是文化来研究了。

 

奢侈品

        论道·竹叶青连续三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奢侈品展,尽管这在茶行业仅仅是个案,但其意义却非比寻常。竹叶青的成功代表着茶行业精细化、品牌分化的一种出口。低端茶铺市场、中档茶赚利润、高档茶创品牌。这几乎是茶行业的铁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能在高中低三个层面上左右逢源的茶叶企业并不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名为快速消费品的茶叶,正在以极慢的速度消耗着,这是茶叶不如酒类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极品茶的推出,对于加速茶叶消费,或是茶品牌创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事实上,即便是在茶叶市场,除了极少数的茶叶以外,大部分茶叶在与其成本进行对比时,也都接近了奢侈品的界限。喝茶所追求的精神愉悦,不也是一种精神奢侈吗?

原文http://blog.sina.com.cn/u/4b04c42c0100085y

————————
<台湾壶普联盟>
http://q.blog.sina.com.cn/puerh
<潘俊宏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aok

Something is wrong.
Instagram token error.
1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7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