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山/西双版纳【慢撒(曼洒)】(整理转贴)

云南普洱茶山/西双版纳【慢撒(曼洒)】(整理转贴)

普洱茶山-慢撒(曼洒)

云南普洱茶山/西双版纳【慢撒(曼洒)】(整理转贴) Life tea | 生活禪茶  转贴 西双版纳 曼洒 普洱茶 整理 慢撒 云南   [ 潘俊宏 Arttopan -艺术家 artist ]

云南普洱茶山/西双版纳【慢撒(曼洒)】(整理转贴) Life tea | 生活禪茶  转贴 西双版纳 曼洒 普洱茶 整理 慢撒 云南   [ 潘俊宏 Arttopan -艺术家 artist ]

云南普洱茶山/西双版纳【慢撒(曼洒)】(整理转贴) Life tea | 生活禪茶  转贴 西双版纳 曼洒 普洱茶 整理 慢撒 云南   [ 潘俊宏 Arttopan -艺术家 artist ]
以上为地图位置整理

—————————————-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以东,紧接老挝边境。慢撒茶山属大叶种茶,条索肥硕,条子宽大,结实,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之美,是普洱茶中个头最大的。

  清乾隆年间是其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清咸丰壬子年(公元 1852 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慢撒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但到十委世纪,慢撒茶山,稍有衰落,而易武茶山则日起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因此,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慢撒”后某些书籍又列为“易武”。由此使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易武和慢撒是两座茶山,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证明了两座茶山的兴衰,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不是独立的两座茶山。是但在当地茶农细细区分,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却有不同的,慢撒茶山的茶叶稍微肥大一些,味也稍甜。

原文http://www.ynctch.com/new/index-ms7zb.html

曼庄茶山与曼洒茶山从东至西连成一片,东北与倚邦、革登茶山相连,西南与易武茶山为邻,处于赫赫有名的古茶山易武与倚邦之间。

曼庄茶山史称蛮端茶山,又称曼砖茶山,今属勐腊县象明乡。曼庄茶山古茶园(树)保存较好,今曼庄有500余亩、曼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曼庄茶山正处于复苏之中,至今尚有的丰氏茶叶大户、大庙遗址和石碑等便是茶山曾经辉煌的见证。

曼洒茶山史称曼撒茶山,今属勐腊县曼腊乡。曼洒茶山与易武茶山连为一体,历史上易武茶山便包括今属曼腊乡的曼洒村。曼洒茶山曾经与易武茶山一样“山山有茶树”,鼎盛时期连片的茶园万亩以上,如今虽然山山都有茶树遗存,但丁家村、刮风寨等地小片成林的古茶园总计不过1000亩,且茶树稀疏,每亩三五十株不等,近年来又遭破坏,如刮风寨几十株十多米高的古茶树破砍伐。刚刚苏醒的曼洒茶山在呻吟中呼唤:立法保护,刻不容缓!

原文http://www.ynnewshall.cn/teaNews_dis.asp?id=11225

曼洒

曼洒茶山曼洒茶山位于中老边界中国一侧,包括今曼腊乡的曼洒,曼腊,曼乃村公所和易武乡的麻黑村公所。曼洒村公所是古曼洒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洒村,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属该村的弯弓大寨,白茶园,曼边新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茶王树寨等均植产茶叶,以弯弓大寨产茶最多,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担(一老担为今99.75公斤)。茶王树寨有一茶王树,民国七年(118)前,一次可采茶一担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斤)。民国十五年(1926)茶王树主干枯死,据测量老树桩直径为120厘米,根围377厘米。后从老树桩根部发出3叉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平均茎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由此测算,这片茶林的树龄应在55代以上。

原文http://www.sanzui.com/bbs/showthread.php?t=44383

走进六大茶山寻曼洒

云南政协报记者 詹英佩

     翻开清道光年以前的普洱府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产自六大茶山,六大茶山分别为攸乐、倚邦、莽枝、革登、蛮砖、漫撒”。西双版纳至今还有一民间传说,孔明率军南征到过六大茶山,曾遗撒袋在漫撒。所以无论从史书的记载还是从民间的传说,六大茶山的早期排名中是有漫撒的。但是到了清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的六大茶山却没有了漫撒而改写上易武,史书的更改,地名的易换,折射出当时六大茶山茶业变化的情况,暗述出村寨的兴衰。曼撒为什么会被易武替换?100多年过去了,他今天是个什么模样?带着对历史的追寻,2003年10月笔者第六次走进六大茶山去寻找那久无消息的漫撒。

    漫撒现称曼洒,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曼腊乡境内,离易武街不到20公里,曼洒茶山与易武茶山、曼庄茶山相接,有茶马古道相通,曼洒茶山过去最大的茶叶交易地和中心村叫曼洒老街也叫曼洒大寨,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大寨子,它见证过曼洒茶山繁盛衰落的历史,史书上也记载过这个地方,老街在曼洒茶山的山顶上,20年前全寨人搬迁下山定居在公路边的新曼洒村,老街已经荒弃。

    为了上曼洒茶山看曼洒老街,我来到了曼腊乡找到了曼腊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乡领导对我进山收集曼洒茶山的史料非常支持,并派了乡党委副书记李霞和驾驶员金师傅与我同行。

    10月13日上午我们从乡政府出发,第一站便是公路边的新曼洒村,该村的住户都是从曼洒老街搬下来的,要了解曼洒得先听他们的故事,一进曼洒村李副书记便挨户地去找老人,不一会村民们知道我是来采访六大茶山的都向我围过来,我们20来个人找了路边小卖部的一块空地围成一圈开始了我们的聊侃。

    村民们首先告诉我说他们的祖上从石屏迁来,已在曼洒生活了三、四百年,我听他们讲话的口音的确都带有明显的石屏腔,我问起了茶叶的事,村民们个个激动不已,抢着发言,看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封存已久的故事。66岁的王大爹记得的事很多,一开口就说茶: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我家开茶号,万乡长家开茶号,还有丁家、杨家、张家、陈家也做过茶,丁家现在还保存着一块压茶石呢,老辈人做的茶早先卖到普洱、思茅,后来卖去莱州……王大爹还没说完一个村民说他家还有几个祖上去越南莱州卖茶带回的瓷碗,不一会他就从家中将那几个瓷碗拿出来给大家看,碗上有很多图案代表什么谁也看不懂,万乡长的后人也在,他知道的也不少:“曼洒老街过去有两个庙,一个关帝庙,一个龙王庙,关帝庙我们称大庙,占地10多亩是清朝乾隆年间盖的,庙内除了关圣殿,还是孔明殿、观音殿、左厢房、右厢房,庙内那口大钟撞一下响声几十里外都听得见,庙内的大鼓、大钟、大香炉有半人高,老街的人一年要做二次庙会;咸丰年间曼洒老街有近300户人家,那时茶山发生战乱,各民族间打仗,据说曼洒人多势大,从来没败过。清朝末年老街发生过二次火灾,风水先生说是因为龙王庙的一只角对准了曼洒对面的火箭山所以才遭火灾,龙王庙前那块大石板传说是从大理飞来的,上面刻得有诗……村民们的故事讲不完,李副书记说以后再来吧,先上山否则天黑下不来。

    随后李副书记又对村长说请他帮找一位熟悉曼洒历史的人带我们上山,村长便找来村民陈祖信、陈祖信有40多岁,高高的个头看上去英武强壮,我们叫他陈师,陈师说山上草很深无法行走要带把砍刀才行,金师傅开车我们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上向曼洒茶山进发。

    上山的路况非常差,10多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多小时,到了丁家寨就无车路了,丁家寨离山顶上的曼洒老街还有3公里左右,我们开始步行,我一边走一边观察,从丁家寨往上看小路两边有连片的地,地里稀稀拉拉地种着包谷、蔬菜还有许多地空撂着,这片地有好几百亩,陈师说这些地是曼洒老辈人开出来的,过去全部种的是茶,如今早已砍光了,在包谷地的边缘我只看到10多棵茶树,在半坡的小树林里还零零散散地长着些古茶树比碗口还粗,但数量不多,没有那块还称得上茶园。

    大约半个多小时,我们爬上了曼洒茶山的顶部,这里没有了空地,是望不到边的杂木荒草,长得又浓又密比人还高,有一条石板路一直伸进草丛中人无法走进去,陈师说顺着草下边的石板路进去三、四百公尺就是以前的曼洒老街了,说完就举起他的大砍刀向草丛杂木砍去,陈师在前面唰唰地开路,我们三人跟在他后边一米米地往前钻,手还要不停地向两边扒草拨枝,枝条挂得脸生疼,我们每个人的头发上衣服上都沾满了一种不知名的草,那种草的果呈长条形,吸附在衣服上很吓人也很难扯下来,三、四百米的路走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脚踩下去感觉地很硬,草浅的地方可看见地上铺的是石条。这石条铺的路原有3公尺宽,现宽度不到1公尺,边缘的石条已被山民撬起来如城墙一样堆砌在路两边,这堆砌的城墙有200多公尺长,一、二公尺高,都是方形的石条堆码,陈师说这些方块石头以前全铺在大街上,自从老街的人搬下山后,附近的瑶民将石块撬起来码在地边拦牛。我心里想杂草之所以长这么深与石条被撬后土露出来是有关的。

    我们一行人在深草中左钻右钻终于看到了一小块空地,空地上有几堆大砖头,还有两级很宽的石阶,石阶旁有二个圆形大石墩,几根已腐朽的圆木柱子倒在地上。陈师说这里原是曼洒大庙的大门,过去还有3块碑立在这里,大的那块比人还高,现在不知去那里了,说着就举起大砍刀向草丛中走去,说是要给我们找找那几块碑,不一会草被他砍去很大一片但石碑仍没找着,陈师说再走吧,大庙下边便是以前的十字街,过去是最热闹的地方,龙王庙原来也在那里。陈师走在前,大砍刀又飞起来,我们跟着他一步步地在草丛中钻。草比人还高,挡住视线,我知道我们此时正走在曼洒老街的正街上,这条街过去曾是那么的喧嚣热闹,一年四季,无数的马帮穿梭来往,从这里运走了多少名重天下的普洱茶。但今天我却看不到一间房屋一扇窗,看不见大街上光亮的石板,甚至连街有多宽我都无法估测,我心里正在伤感,只听陈师叫了一声“快过来,这里便是以前龙王庙的大门了!”李副书记、金师傅我们三个人寻着声音钻过去,看到了几级大石阶,这石阶有2米宽,每级都是用整条石砌成的,陈师说龙王庙的规模还没有大庙的五分之一大,但我看,这几级石阶已够气派的了,离石阶不远有块坟碑,碑上的字已看不清,草太多太深,再要找什么遗址已非常困难。我建议大家再坚持一下爬上老街的最高处去看看曼洒茶山的全貌,大家都赞成,于是又顺原路返回,陈师又扛起大刀走在我们前面。曼洒老街的最高处在大庙后面的山头上,半公里的路我们走了半个小时终于爬上了曼洒的最高点,除了陈师,我们三人已疲惫不堪,但此时大家的心情却格外激动。曼洒的风光真是太美了,站在山顶举目远望孔明山、倚邦茶山、革登茶山、曼庄茶山全都收入眼底,起起伏伏一层接一层的山峰如滚动的海浪迎面涌来,脚下的曼洒茶山如腾飞的巨龙两头高中间平,呈上升状,再看曼洒老街刚好就在龙的脊背上,老街片瓦无存,已变成一条宽宽的草带,几十株大树成直线排列在老街的荒草中,看得出那些大树是人工栽的,老街有四、五百公尺长,老街两边是很陡的斜坡,没有森林,有成片的荒地,10多头牛在地里吃草。陈师说地都是老辈人开的,过去种的全是茶。从地的分布来看,曼洒老街过去是被茶园围着的。

    陈师指着老街周围的一座座山头给我们介绍道:那里过去叫茶王树寨,那是弯弓大寨、那是小寨、杨家寨,再后面还有个白茶园过去全都种茶,弯弓大寨清同治年间有400多户人家,回族较多,还有清真寺,听老辈人讲清朝末年几个寨子互相打仗,打得很厉害,死了许多人,弯弓大寨民国初年就几乎无人住了。东边那座最尖的山叫火箭山,翻过去便是老挝了,我爷爷他们那辈许多人都去过老挝、越南。陈师面对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思潮起伏,感慨万千不停地给我们讲他所知道的一切,我一边听,一边问,一边记笔记。

    太阳西斜,大家都很饿了,开始下山,一路上我都在寻找古茶树,但仍没见着几棵,我感到曼洒茶山比其它几座茶山衰得早也衰得更严重。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将曼洒从六大茶山的排名中划去是有其原因的。

    从曼洒回来后我在勐腊县城看到一份史料上面记着一些有关曼洒的历史《咸丰十年,由于政治腐败,外受侵略,内乱不断,民族互打冤家,村寨遭劫民生凋蔽,同治六年易武遭劫曼洒幸免,易武人往曼洒搬,曼洒有住家300多户,各村交易集中于曼洒,曼洒可年产茶4000余担。同治13年曼洒遭第一次火灾,烧了半条街;光绪13年曼洒遭第二次火灾,全街烧尽,损失巨大,由此衰落;光绪20年曼洒再遭第三次火灾,户散他村甚多,随之又是病疫流行,曼洒仅剩50户人家》。

    大火、战乱、病疫将曼洒伤得元气散尽,二百年的辉煌从此不在。邻近的易武势气升扬,普洱府也将六大茶山的排名更换。

    曼洒带着创伤,带着哀愁沉寂了100多年,两个世纪的辉煌至今仍埋在荒草下面,他不争名份,默默无语,如一位历尽荣华也历尽坎坷的长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岁月更替,人世沧桑。

    普洱府的书上没有了曼洒,但曼洒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喜爱普洱茶的人们去曼洒看看,曼洒如一本史书记载着普洱茶的历史和六大茶山的兴衰。

原文http://202.43.217.123/search/cache.html?ei=UTF-8&icp=1&u=www.teaculture.net/zazhi3/p33.htm&w=%E6%9B%BC+%E6%B4%92&d=CgZ4KBIeOYVH&s=29d35e27baa221a8e352bcea0e6c5187

三、“六大茶山”杂记

(一)  曼洒茶山

曼洒茶山位处老挝边境,包括版纳易武的曼洒、曼黑、曼乃和曼腊四个乡。西双版纳州茶叶公司收购组设在曼腊乡的曼腊大寨(注8),1957年到十月底止共收购茶叶31785.8公斤。

曼腊乡有张家湾、徐家梁子、丁家寨、高家冲、大寨、小寨、叭西河、猪屎河、勐现坝外均产茶。全乡167户,737人。茶园281块。大寨农民许明昌说,他母亲当姑娘时约在80年前,大寨曾产茶800多担。大寨人口多时曾达150户,小寨达200户。光绪三年(1877年)采茶忙时,每天要杀3头牛、5口猪。民国22年(1933年)曼腊还有陈云号(陈世元)、同顺号(李济川的父亲李当寿)、杨长寿、赵国铨、德顺祥(高国昌父亲高家星)、高裕和、薛春有、高老炎、朱家福、徐三、魏老大、高老向、高家炎… …等二十几家茶号。曼腊大寨有关帝庙,原在下寨,光绪十一年(1885年)移到上寨,庙内有铁钟一口,铸于咸丰壬子年(1852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庙,费用按茶叶多少分摊,每担茶出一筒“功德茶”。丁家寨老人何家寿(85岁)、范老妈妈(60多岁)及另一属狗的老妈妈(77岁)谈:何家从石屏搬到此已六代,在丁家寨西面大黑山原来都有茶树,是范老妈妈的老公公时代栽的,因年年火烧,现已无存。那时在徐家梁子东南离老挝边界两华里,遍山都是茶。属狗的那位老妈妈谈,在丁家寨前面山沟有棵茶树,杆粗按其手势比划,折计直径约达35公分左右。徐家梁子杨寿昌的母亲(57岁)谈:她家由石屏搬来勐乃附近的龙潭,那是六代前的事。她22岁时(1922年)又从龙潭搬到徐家梁子这里已有大茶树,杆粗按其手势比划,折计直径达30公分左右,树幅达10米左右。另外黄狗寨、毕得勒、半把香、瓦得铺等寨都产茶,仅杨家一家就有茶6担,平均每家有茶3-4担(一担24筒,一筒5老斤,折计一担茶为120老斤)。丁家寨、徐家梁子及张家湾的老人们都这样谈:“石屏人到此已六代。由石屏来此叫奔茶山。茶树在石屏人未来前就有了,是本人族栽的。传说三国时本人族要随孔明公去,孔明叫他们头朝下睡,马向南拴,但本人族却头朝上睡,马向北拴,结果没跟上孔明,孔明回头看看本人族没有跟上来,就撒下三把茶籽说:你们吃树叶!穿树叶!这样,本人族就靠栽茶生活了。茶叶在40年前(1918年)最旺,那时销越南莱州及香港。茶类大部为圆茶(即七子饼茶),紧茶只做过两年。茶号最初有陈家和杨家,后来冯家、李家、高家等纷纷设立茶号,最多的一二百担,最少的三担,以后陈云号最大,有五把马、十把牛(每把十头),茶叶直接驮到越南莱州,有18马站(每站60华里)。马年走二转,牛年走一转。茶山粮食不够,但因怕打摆子(疟疾)不敢下坝种田,专种山地,一直种到老挝的辉外、章乾青、马叭大地等处。女人采制茶叶,男人种地种旱谷,仍不够吃,每年还要从勐罗大坝,瑶族寨子及国外勐板桃子树等处运进很多粮食,那时粮价用半开(云南地方硬币)计算,每石半开七至八元。茶叶好的每石半开十七到二十四元,差的七至八元。曼腊茶农对栽茶制茶有丰富经验,他们说:“寄生植物要除掉,茶胡子要抹去,茶地要挖茶叶才会发,每年冬、腊月挖茶地。采茶要留叶,有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三叶,只二叶的摘一叶。春茶要多留嫩叶,老叶只留一张,二水少留些,留厚了三水不发,老叶要抹完。三水要留一老叶。四水嫩叶少,留一到二叶,不抹老叶。摘茶时要顺便把茶胡子抹去。制茶,最好的紫毫茶要先蒸后揉;制圆茶。心用二梭(另放茶),皮用梭皮(不好的二水尖也算梭皮),外用大抓尖(山水尖),头上放小抓尖(四水尖),那时春茶没有四水尖值钱,因四水尖芽头比春茶好看;另外还有平茶,用刀切切晒晒。”

曼洒乡位于曼腊乡以南,系曼洒茶山的主产茶乡,过去产茶千担以上,现只有茶园84块,产茶300担左右。全乡98户,416人,包括杨家寨(汉、爱尼)、澜田(瑶)、丁家寨(瑶)(注9)、曼洒街(汉)和黄竹蓬(爱尼)五寨。其中,澜田、丁家寨不产茶,产茶最多的为杨家寨。其东南角过去还有白茶园、曼边新寨、湾弓大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和茶王树等寨子,但现在这些地方已无房屋人家,茶园荒芜四十多年。过去南起“茶王树”,西接曼洒,东到秤杆梁子都是茶山,产茶最多为湾弓大寨,一季可采茶400多担。湾弓大寨有大庙,庙里有看庙老人,有“石狮镇白虎岭”,全寨盛时有200户,为汉族寨,其周围是白族寨。在曼洒街过去有范家荣和张绣书两家茶号。根据杨家寨农民段国昌(54岁)谈:39年前(1918年)“茶王树”尚有8户人家(原有12户,后搬走4户),白茶园3户,曼新寨5户,三寨共16户,年采制茶叶320担。“茶王树”寨旁那棵茶王树,光一水可产茶一担零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老斤)。在40年前(1917年前)老株已枯死,长出三个新枝,新枝杆粗直径约在30公分左右。为了查看“茶王树”茶地实况,笔者于1975年11月28日和易武农技站干部张绍儒、曼洒乡的西双版纳州人民代表前乡农会主席张六四及杨家寨农民段国昌的儿子段小康四人,携带枪、弹、毯子和干粮,往访茶王树旧址,早晨九时半由杨家寨动身,过湾弓河,翻小山,进入大森林,到达白茶园,茶树生长在高大的杂木林下,为丛状灌木,属小叶种,叶背嫩芽茸毛极多,称为白茶,名副其实,惜不知引自何处,尚待另行考证。过大森林地,再翻山,到茶王树河(其下游直达曼腊以上)。在河边休息吃过干粮午餐,继续起程过河,横穿过荆棘刺丛大森林山地,在密林中遍地爬满漫长的绿色藤萝,有刚被狗熊撕下的大块新鲜树皮,有以树枝、长草堆成大坟堡状的野猪窝,还有孔雀刚啄过的林间隙地。到茶王树林天已将黑,整片林地都是高达二丈以上的粗细茶树,大的一抱以上,最小的叶有碗口粗,显然是由大茶树上落下的籽自然生长起来的,哪棵是茶王树,大家都不认识。当晚在茶林中烧火露宿,翌晨观察茶树,为栽培型大叶种乔木茶树,测量了两棵较大的茶树,其一树脚周围粗104公分,分枝四,围粗分别为24公分、33公分、31公分和54公分,在54公分的那个分枝上又分两枝,一为39公分,一为32公分。树高约8公尺。另一棵茶树,树脚周围120公分,从根部分枝四个,分别为43公分、43.5公分、26公分和32公分。这片茶林平均茎粗,不下于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茶树栽于当地爱尼族五十五代以前,这里的茶林树龄当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量毕树杆圆径,段小康同志在他爸爸于家中告诉他的那棵“多衣树”下顺便拣了一袋多衣果后,因计划往返只是两天日程,没有多带粮食,且顾虑家里记挂不便久留茶林。此次初探只是为了解去茶林的路线及其确实地址,供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打下基础。预计目的既达。于九时动身回家,由茶王树林地向上走,往东南横穿过去,到三家寨山顶,沿山脊直下,三家寨田坝。像马帮那样,砍竹筒当锅煮午饭吃后,再向北上山,到曼洒大路,下午六时返抵杨家寨,两日往返共约一百里。

曼黑乡在曼洒东南,与易武茶山相邻,现有190户,929人,159块茶园。茶叶由易武茶区的曼洛组收购。全乡有大漆树(汉)、刘家寨(汉)、松树林(汉)、大路边(汉)、小河边(瑶)、刮风寨(瑶)、大谷仓(瑶)和槠栗树等八个寨子。前四寨产茶,后四寨无茶,从前在大路边有胡发新、胡小川、胡金城、罗士元、段平生和大七树李开元、杨家名等茶号。

曼乃乡在曼腊北面,与江城县康平区相连,有岔河(傣)、旧庙(本人、汉)、新寨(本人)、老街(回)、勐罗(汉、本人)、大坝(傣)、曼乃大寨(本人、汉)、勐板田(香堂、汉)等八寨,全乡1957年10月底止产茶7097.2斤。曼乃紧接老挝,为解放前出口茶叶必经之路。从易武到倚邦间的磨者河大桥碑文记载,1919年间政府曾在曼乃设置“洋关”,征收厘金。过去在老街有何福宝、杨守顺、新寨有余国宝,旧庙有胡士等茶号。

注8:曼腊茶叶收购组在收购员为罗振阶、杨石友和熊炫南三位同志。

注9:曼洒、曼腊各有一丁家寨,为同名异寨。曼腊乡的丁家寨和曼黑乡的小河边及刮风寨均在国境线旁,产野生三七。

原文http://www.mzgyp.com/Get/gcsan/144611538_3.htm

慢撒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生长形态与茶种:云南大吉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汤质较薄.

原文http://www.puchar.com.cn/zaipei.htm

————————
<台湾壶普联盟>-有更多普洱茶资料,欢迎加入!
http://q.blog.sina.com.cn/puerh

<潘俊宏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aok

Something is wrong.
Instagram token error.
1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