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山
——原始氏族公社最后的园地
文/汪涛 图/许云华
西双版纳莽莽苍苍、绿色绵绵的热带雨林中,有一块令人充满无限好奇和神往的秘境——基诺山。
这里,生活着一个“舅舅后代”的民族——基诺族。原始社会缓慢的脚步一度在这里停留了很久、很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晚期的大家族公社炊烟仍在飘浮。
走进基诺山,便走进了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中,让我们形象逼真地捕捉到祖先的祖先在人类“童年时代”生活场景。人类先民传承文明的唯一方式——“刻木记事”,仍在上了年纪的基诺老人中使用。
这是一片让灵魂自由驰骋的家园,让美妙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基诺人在恢宏厚重的大鼓声中,起舞、歌唱,诠释着对人类“童年”音乐、舞蹈的感悟和体验。
基诺山脚下,热带雨林中流出的泉水清澈明净。椰林蕉叶丛中,基诺人的杆栏式房屋时隐时现。缕缕炊烟伴随凤尾竹翠绿的叶尖浮动,竹筒饭、糯米酒飘出的醇香,伴随基诺人朴实、率真、豪放的性格,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深入处。
热带雨林气候中生长出的爱情独具特色、充满情趣、令人回味悠长。这里的爱情像基诺山一样明朗,像山泉水一样透明。只要有歌声、有芦笙、有火辣辣的目光,爱情便在月夜开放。劳动中少女向男孩赠送槟榔所培植出的爱情,有时就像槟榔树一样,一夜之间会窜出很高。
刻木记事
大家族公社的火塘余温尚在,基诺人守护着一个古老的梦。他们怀旧昨日消失的脚印,憧憬明天初升的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砍柴、下河捕鱼、耕田种地、与世无争,多少个世纪就这样过去,好像一个永恒凝固的神话。
抱一坛基诺人自酿的米酒,打开时间的盖子,飘出跨越几千年的芳香,让过客陶醉在昔日岁月中,听几个千年前传来的风雨声,看透基诺山的生命年轮,还有基诺人的劳作、祈祷、回忆、展望。
背景资料
基诺族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后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确认时间为197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3800多人,1999年末已达18000多人。绝大多数人口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乡。
历史上,基诺族村寨均分布在深山密林中,几乎与世隔绝,生产力低下,生活贫困,没有民族文字,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社会形态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基诺族用40多年时间,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时代一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走完了人类社会需要几千年走完的社会形态。但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埃莫”制度余留的文物和痕迹。
基诺族有明确的自我称谓,汉族文献词典称之为“攸乐”。“基诺”即“舅舅的后代”。在基诺族中,舅舅在家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监护外甥的成长及取名、订婚、结婚等重大问题上,几乎拥有与外甥的父亲一样的权力。
地理位置及乘车路线
基诺山距云南景洪市20多公里,居住地平均海拔860米,地处云南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暖无霜雪,年平均温度在18℃—20℃左右。
旅游者从各地乘机、乘车到景洪市后,可直接乘坐去基诺山的客车(每日有数趟车),至多40多分钟可到达。
游客一般可当日返回景洪下塌。有愿意下塌当地体验基诺人家风情者,当地也有相关服务,一般每人每天住宿费用20元左右。
祭鼓
织布
基诺人的节日
基诺族的节日主要有“特懋克”节、新米节、叫谷魂节、上新房节等,内容包括文体活动、宗教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等。其中尤以“特懋克”节最为隆重。
“特懋克”节又称“新年节”,基诺人亦叫“打铁节”。过节时间为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
相传,有一位妇女怀胎9年零9个月都未生下小孩,请巫师“莫丕”施展巫术催生,还是无剂于事。后来,孕妇感觉肋骨很疼,里面还“喀吧、喀吧”地作响,疼得她挥汗如雨。过了一个时辰,肚子里的娃娃咬断了她的七根肋巴骨跳了出来,这个男娃一手拿着火钳,一手拿着铁锤,一生下来就打起铁来。从那时起,基诺人就开始使用铁器了。
过节时,基诺人除了颂扬祖先发明使用铁器给基诺后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进步的同时,还要举行“司土拉”——祭鼓仪式。祭祀大鼓庇护了基诺人的祖先:玛黑玛妞。此时,村寨中的长老都会敲响大鼓,众人欢跳“特懋妞”,庆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基诺族老妪
基诺山寨
饮食习俗
基诺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原因,使其饮食也具有独特的风味。基诺族的粮食主要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少量的糯米是招待客人、下地劳动吃,或逢年过节做年糕。
原始森林里丰富的动植物为基诺族提供了丰富的菜源。他们平时除了吃家禽、菜园子里的菜、地里的瓜、江河里的鱼外,还能吃上山里的野菜、野果和动物肉,吃上竹林里的笋子等等。
做菜的配料简单而有特点,常用的有香茅草、姜、姜叶、香椿、野八角、大薄荷、荆芥、芫荽等。做菜方法简便,主要以舂为主,还有烧、煮、烤、腌等方法。最具有基诺族风味特色的菜肴是:
酸蚂蚁蛋汤——每年3—4月份是吃酸蚂蚁蛋的好时节。采来蚂蚁包,去掉成熟蚂蚁,把蛋洗净,取适量的蚂蚁蛋捣碎,用竹筒(或锅)盛适量水煮沸后,放适量臭菜(去腥),再放蚂蚁蛋和盐、辣椒,几分钟后即熟。其特点是菜嫩、蛋饱、味鲜。此汤营养丰富。
包烧山蜘蛛——山蜘蛛体呈长圆形,灰黑色,背上有花斑点,附在树枝上结网,以小昆虫为食,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做法是去掉其丝和脚,放到竹筒里与盐、姜、辣椒、野八角、蒜等佐料舂成肉浆,再把芭蕉叶包裹放在火炭上烘烤,芭蕉叶焦黄即可食。其味香辣可口,营养丰富,有很浓的野味。
基诺人的菜肴特点是:香、鲜、辣、可口不油腻,保持原菜本味。基诺族善于饮酒,也善于酿酒,他们以包谷、谷子作原料,以山林中的多种植物作酵母药,酿成的酒香醇可口,还可舒筋活血,对风湿、关节等症有疗效。
当地禁忌
基诺族的禁忌以忌讳和摹拟为主要特征,认为相似的就是同一的。忌讳是防止出现相似的情况,摹拟是希望出现相似的情况。如女人一生中,鸡蛋不能整个地咬着吃,而要把它竖直切成两半才能吃,否则儿女多灾多病,甚至夭折;拼在一起的果子不能吃,否则生下来的孩子脚趾会长在一起,或是畸型;打猎时不能打猴,否则孩子不漂亮;或不能打乌鸦之类啼叫不动听的鸟,否则孩子的声音不好听;孕期丈夫不能参加办丧事、不绷鼓、不斗刀把、不打蛇、不摘果子等,否则孕妇会难产;产妇的第一餐食物要挑选最好看的鸡、鼠类和鸟类,吃了这些好看的动物,孩子长大后就漂亮了等等。
长老祭鼓
演奏基诺原始音乐
山寨七长老
全村人聚集贺新房,杀猪宰牛庆祝
神话和传说
在基诺族中,流传着许多神话和传说,其中以创世传说《阿嫫腰北》和洪水神话《玛黑玛妞》流传最广泛。
创世传说《阿嫫腰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间全是茫茫大水。一天,水中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漂浮很长时间后,突然裂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力大无比的女巨人,她就是阿嫫腰北(注:阿嫫即母亲;腰即大地;北即翻或造。全句译为“造大地的母亲”)。
阿嫫腰北出来后,把那庞然大物一分为二,造出天与地。用9根巨绳把天吊起,再用9根巨柱支撑在天地间,把天地固定下来。接着造出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峡谷、江河、平原。
为了使大地充满生机,她又造出了树木、鲜花、小草及动物和人类。但这些动物、植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且相互都想征服对方,大地一片混乱。阿嫫腰北便造出七个太阳,想晒死动、植物。七个太阳射下,许多植物、动物都晒死了,但还有一些动物躲起来了。阿嫫腰北便决定发洪水淹死它们。在世间万物中,阿嫫腰北唯独钟爱人类。为留下人种,她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兄妹玛黑和玛妞放在鼓里,装上食物。于是,她呼风唤雨,让倾盆大雨足足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把大地万物全部淹死了。
创世神话《玛黑玛妞》:大水不知淹了多少天,玛黑玛妞在大鼓里把东西都吃光了,洪水终于退去了。兄妹俩走出大鼓,这就是“生杰卓米”(注:这是基诺族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
后来,他们遇到一位“阿匹”(注:老奶奶),其实阿匹就是造物主阿嫫腰北。她给了兄妹两九颗葫芦籽,并让他们分三窝种下,最后只长出了两棵。其中只有一棵开花结果,兄妹俩靠吃葫芦瓜为生。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奇大无比的葫芦。这个葫芦熟落后,裂为三块,第一块滚下山,长出了花草树木;第二块滚下山,变成了各种水生、陆生动物;第三块里面飞出了各种鸟禽,鸡鸭也跟着出来。
玛黑玛妞长大后,为繁衍后代,他们成了亲并生育了六个儿女,三男三女,长大后又相互婚配,形成了基诺族乌优(老大)、阿哈(老二)、阿西(老三)三个胞族。基诺族的后代便繁衍下来了。
两个神话和传说相互关联,讲述了基诺人所理解和认同的女神诞生、宇宙万物产生、基诺人繁衍过程。
节日里的祭鼓表演
原文http://www.bndaily.com/bnbs/sybd/sybd-4/jnz.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