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南宋)
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
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宋代刘松年所绘之「茗园赌市图」,充分显示了流行于当时宋朝社会点茶之饮茶方式的盛况。整个布景约可分为三部份:手提茶贩、挑担小贩及斗茶会。右侧妇人右手提竹茶炉,左手托玉川先生到处卖茶,竹茶炉上有正在煮水的汤瓶,提梁上用绳子绑着分茶罐和茶扇。玉川先生是整套点茶工具,底部是茶盘,上面有茶碗、茶托、茶筅以及汤,上左缘有茶杓。老人经营的挑担茶贩远较手提茶贩完备,左右两只提篮,陈列各式各样茶器,左边篮面斜贴卷标,注明「上等江茶」,江茶指江南茶,以阳羡茶为代表,分团茶、末茶两类。末茶系直接从散茶(干茶叶)研磨而来。茶器比右边妇人的完备,件数多,清洗工具也完备。担子上空用竹架成防雨盖,比较不受天气限制。 左侧五人正在斗茶,他们都是职业赌徒,装备相当考究,玉川先生变成小提篮,可以挂在腰际,茶炉上置茶瓶,旁有炭斗、木炭、吹火筒、茶扇、毡帽或雨伞插在腰际。至于比赛的方法是斗茶面水痕,或是猜产地便不得而知了。 宋代斗茶对于茶叶品质、用水、茶具、点茶步骤等均十分讲究,而斗茶的标准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所谓「淳淳光泽」,民间把这种汤花叫做「冷粥面」,意思就是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宋代点茶所用茶碗持重建盏,原因即是因宋代白色重白,黑色茶碗最能表现茶色。斗茶标准二是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水痕的出现,水痕先出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即汤花保持时间长,能紧贴盏沿而不散退(咬盏)者为好茶,斗茶用的建盏,盏沿下有折线,所注的水到此线为止,因此汤花一退,水痕马上就能看得出。斗茶的最后步骤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是斗茶的最后胜利。 用水之精表现在斗茶技术上亦是一重要因素,相传宋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大胆找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创造了小龙团茶)斗茶,蔡襄是当时天下第一制茶高手,使用团茶之精不在话下,所用的泉水又是天下第一的惠山泉(惠山泉于茶经、煎茶水记中都被评为第二,然事实系文士均雅好此泉,惧其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受到污染,故避首位而左为第二)。苏东坡的团茶当然不如蔡襄,故出奇招使用「竹沥水」(用竹剖面沥天台山水而用),比赛结果竟是苏轼赢了。
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南宋)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刘松年:撵茶图(南宋)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赵佶:文会图(北宋)
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u/4a82f079010007uh
————————————-
<台湾壶普联盟总站>-有更多茶品
http://www.just-gem.com/
<台湾壶普联盟博客圈>-有更多普洱茶资料,欢迎加入!
http://q.blog.sina.com.cn/puerh
<潘俊宏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aok